陷入家族企业权斗的老板遗孀

admin 阅读:951 2021-10-24 13:22:25 评论:0

  我的朋友小丁又离职了。他原先在一家豪车4S店做销售,收入挺不错,旺季时月薪可以拿到1万多。后来不知发什么神经,立志要考公务员,先跑去本地执法局当了2年临时工(那里活儿不多,能沉下心思备考,还能解决社保),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,算上去年的省考,已经失败两次了。

  一天晚上,小丁找我出去宵夜,满腹牢骚,说自己再也不想努力了,还问我:“除了公务员之外,世上难道就没有轻松稳定、收入又高的职业吗?”

  又过了几天,小丁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,底下的评论立即炸了锅——在海边的沙滩上,小丁紧紧地搂着一个中年女人。那女人微胖,眉眼间有岁月的痕迹,但风韵犹存。

  看着满脸灿烂的小丁,我八卦心骤起,赶紧打电话问他:“你小子行啊,这么快就傍上富婆啦?”

  小丁“嘿嘿”笑,说那是他小嬢(方言:姑姑):“50多岁的人啦,看着挺年轻的吧?”

  我一愣:“她就是‘利明’的丁总?”

  “利明”是本地的一家知名大公司,主营塑料制造,创始人是一对姓朱的亲兄弟,其中的弟弟就是小丁的姑父。前些年,小丁的小嬢就接手了丈夫的职位,摇身一变,成了利明的总经理。

  这几天,小丁为工作的事挠破了头,这事儿传到了他小嬢的耳朵里。也是赶巧,利明公司正好空出一个生产部主管的岗位,要求不高,薪金却很丰厚,小嬢便向亲侄子抛出了橄榄枝。

  “想通了?当你的大少爷多自在。”我说。

  小丁笑得很欢快,说八字都还没一撇呢,可别瞎摸着高兴。

  小丁为人仗义,刚入职没几周就撺掇我去“利明”看一看。

  “利明”旗下产业众多,年产值近亿。除了主营的塑料外,另有一家汽配厂和一家模具厂。厂区大得能跑马,光办公楼都有好几栋。我是做服装业的,也卖发泡纸和绒布之类的辅材,这年头找个新客户不容易,像“利明”这种营收良好、躺着都能挣钱的优质企业,简直是一众供应商眼中的香饽饽。

  有丁总的面子开路,我跟车间的几个管理人员见了面,留下名片,算是拜过了码头。据说,“利明”的业务已经遍布华北几十个二线工业城市,常年交易的客户超过200个。虽然有些客户规模极小,到了年末,收款单往往不会超过十来万元,但架不住基数大,加在一起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。

  “利明”的创始人——朱家兄弟发家致富的传奇故事,我也是从小丁那里听说的。

  多年前,朱家兄弟一穷二白,还在本地的一家塑业龙头企业打工。起初他们负责外省的销售业务,一个月有二十天都在出差,后来两人在华北地区摸打滚爬,把里里外外的关系网处得相当不错。等把生产到销售各个门路一五一十地摸清后,两兄弟便一脚踹掉老东家,开始单飞。

  华北一带的二三线城市是被大公司冷落的一片区域,朱家兄弟就盯准了那里。他们定位精准,又十分勤奋,工业机械里的风扇、按钮、线管,汽车上的水壶、水箱、传感器……几乎什么都做。

  塑料业是一门很传统的生意,讲究资历和信誉,朱家兄弟靠一些细水长流的小订单把利明做了起来。因产品质量过关,价格适中,口碑渐渐传了出去。小丁告诉我,“利明”这些年从来不打广告,价格也不算优惠,却总有陌生客户主动上门,时不时还能接到外国订单。

  家族企业的发展一片向好,可朱家老二却突遭横祸。几年前,公司想在文成县某个乡镇选一处厂房,朱家老二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。文成县位于山区,必经之路除了高架桥就是密密麻麻的盘山公路。在一次开车途中,极轻微的碰撞事故让朱家老二的车一路滑到山底,命丧当场。

  他死后,朱家大哥顺势退休,将公司交给儿子打理。小朱总是个年轻人,不显山不露水,将公司经营得越来越稳。我能攀上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,别提有多高兴了。

  

作者信息

  作者:池洪波 会武功的乡镇企业家,前塔沟武校扫地学员

阅读全文

  全文请点击进入网易人间栏目阅读
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站内搜索
排行榜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